不查不知道,一查嚇一跳。“山里來的土”雞蛋、“0添加西”梅、“只有水鹽和面粉,其他沒了”調味品、“零蔗糖”冰激凌、“安踏斷碼”鞋、“120W”充電器……引號里的文字并非商品特質,而是商品的名稱。生活中,這些玩弄“文字游戲”的商標并不少見。(4月24日《法治日報》)
商標是區(qū)分商品來源的標志,可以幫助消費者識別和選擇特定的商品或服務。但看看如今的一些“心機商標”,活脫脫將商標用成了誤導消費者的幌子。比如,“120W”充電器,實際功率為12W,而“120W”是商標名。這不就是利用消費者的認知差,“掛羊頭賣狗肉”?
按道理說,我國商標法明確禁止帶有欺騙性的商標。這些“心機商標”又是如何通過審核的,還如此堂而皇之地出現(xiàn)在各處商場?審查員的主觀判斷差異、海量商標申請帶來的審核壓力、代理機構“包過”的灰色產業(yè)鏈、一些商標申請人通過拆分商標等手段規(guī)避審查……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“心機商標”的滋生。如果任由這種亂象蔓延,導致劣幣驅逐良幣,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,對整個市場的傷害也不可估量。
就在前段時間,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與市場監(jiān)管總局發(fā)布“新國標”,規(guī)定不允許預包裝食品再使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等用語,對食品配料成分進行特別強調。進一步治理“心機商標”亂象,至少還需要在兩方面下功夫。其一,在商標注冊環(huán)節(jié)多“較真”。結合新案例新情況,用好AI等新技術,對可能引發(fā)混淆的商標加強審核,將明顯帶誤導性的組合商標直接“攔截”。其二,在治理上,一方面進一步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,建立跨平臺、跨區(qū)域的快速響應機制;另一方面不妨進行跨部門信用聯(lián)合懲戒,提升違法成本,讓耍商標“小聰明”的商家“肉疼”,不敢再用文字游戲誤導消費者。企業(yè)必須意識到,靠“心機商標”帶來的“好處”,終將被市場反噬。以品質贏口碑,以誠信經營守護信任,方能在激烈競爭中站穩(wěn)腳跟。
(編輯: 廣州網 龍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