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“工廠游”成了年輕人新寵:喝飲料要去生產線看瓶子裝箱,吃火鍋要走進食品工廠親手制作火鍋底料,甚至連買車都要先去智能工廠參觀流水線……旅游大巴開進工廠、游客深度體驗生產場景,這是工業(yè)旅游日漸火爆的一個縮影。
工廠重地歷來閑人免進,如今也成了網紅打卡地。其實,“工廠游”并非新鮮事,這一模式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,工廠向公眾開放較為普遍。頗有名氣的日本“白色戀人”巧克力工廠就是一個典型案例。我國工業(yè)旅游起步于本世紀初,但很長一段時間都并未出圈。很大程度上,這是因為“工廠游”的價值尚未得到充分認識和深度挖掘——要么只作為豐富企業(yè)業(yè)態(tài)的“配角”,要么出于成本和管理等考量被視為負擔。
眼下,在“旅游+”融合發(fā)展大潮中,“工廠游”逐漸從冷門變?yōu)椤绊斄鳌?,無疑是對其價值的有力佐證。隨著旅游行業(yè)日益發(fā)展,不少年輕人厭倦了常見的網紅打卡地標,想要來一場別出心裁的City Walk。兼具體驗感、文化感與趣味性的“工廠游”很好地契合了這一需求。拿風口上的機器人工廠來說,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、整齊劃一的機械臂、科技感拉滿的實驗室,游客直面“高精尖”,滿足好奇心、求知欲之余,再發(fā)一個高大上的朋友圈,豈不美哉?
“工廠游”之所以受青睞,原因很多。翻翻網上的“種草筆記”:“廣州工廠參觀合集”“時尚科技控必看”“打開遛娃新思路”……有人認為“很值”,看重的是性價比;有人尋找新鮮感,偏好深度體驗。從消費端看,“硬核制造力”帶來的知識附加值、情緒感染力、滿滿體驗感,正使“工廠游”成為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社交硬通貨。從企業(yè)端看,企業(yè)開放并深耕“工業(yè)游”的動力主要在于好收益、好前景。除了門票、文創(chuàng)等賬面上的收入,還包括實際為企業(yè)帶來的品牌曝光、客戶積累等隱形收益。再往大了說,越來越多工廠打開大門,在營銷推介企業(yè)的同時,又何嘗不是在展現(xiàn)城市形象、展現(xiàn)中國制造的強勁活力?
從這個意義上看,方興未艾的“工廠游”駛向的是一條多贏之路。眾多實踐表明,“工業(yè)+文旅”空間廣闊、大有可為。城市與企業(yè)攜手共赴,一手抓生產經營、一手抓文旅開發(fā),找準平衡點、挖掘增長點,不斷豐富多樣化新“廠景”,必能打開多元化發(fā)展新圖景。
(編輯: 廣州網 龍煜)